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

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

今日看点: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前面提到过,人文摄影差不多是所有摄影领域里最不依赖器材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当一个摄影记者,那么最好的镜头配置莫过于全焦段变焦镜头组合了:一支广角变焦镜头(如6-35mm)、一支中焦变焦镜头(如24-70

  前面提到过,人文摄影差不多是所有摄影领域里最不依赖器材的。

  如果你的目标是当一个摄影记者,那么最好的镜头配置莫过于全焦段变焦镜头组合了:一支广角变焦镜头(如6-35mm)、一支中焦变焦镜头(如24-70mm)和一支长集变焦镜头(如70-200mm)。因为变焦镜头使用灵活,适合瞬息万变的事件发生现场的拍摄,可以为摄影师节省时间来捕捉纵逝的宝贵画面。机身当然要两部(或更多)オ能尽量减少更换镜头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你还可以配备几只定焦镜头,如50m标准定焦镜头(最接近于人眼视觉感受的镜头)、8mm定焦镜头(用于拍摄人物肖像)等。定焦镜头有着变焦镜头所不具有的超大光圈,能带来很好的现场光效果和景深控制,同时也拥有极佳的画质。

  而如果你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全职全能的报道摄影师,只想简简单单为自己喜欢的题材拍照,投投稿参参赛,在杂志上刊登自己的作品,那么所有摄影器材书中推荐的镜头搭配都不是必需的。对于新闻摄影而言,拍到是最重要的,但是人文题材并不如此,它有着更多的情感表达在里面。

  再回来说镜头。如果你还是想拥有尽可能完整的焦段,可以这样来搭配:一支广角变焦镜头(如16-35mm),支长焦变焦镜头(如70-200mm)的配合也是不错的选择。对许多人而言,广角端和长焦端所拍摄的影像与人眼视觉差异较大,更富于冲击力,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而如果你喜欢现场光拍摄,添一支50mm标准定集正好能弥补上两者之间的焦段空档,同时还拥有定焦的面质,而且通常不贵,算是比较流行的组合。更简化的镜头组合还有双镜头组合,由一支变焦倍数较大的标准变焦镜头(如24-105mm)和一支定焦镜头(如35mm或50mm)组合而成,这种搭配适合于喜欢用平实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摄影师,对超广角和长焦都有一定程度的舍弃,但也更容易让人注心于拍摄。

  能用极简的器材拍摄人文题材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你以后所能知道的许多人文摄影大师中,不乏仅使用一两支定焦镜头完成所有拍摄的。前面提到的亨利・卡埃一布列松是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这位人文摄影巨匠一生多数时间仅使用一支50mm定焦进行拍摄。

  玛格南早期另一位摄影师寇德卡,在职业生涯开始的阶段一直用的25毫米镜头。他在1968年拍摄的“布拉格之春”使他举成名。这位注重情感体验的人文摄影师钟爱的镜头是25毫米和50毫米,他几乎浸怎么使用过超过50毫米的镜头。

  对于这些人文提影大师而言,变集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他们习惯用特定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也因为固定了视角,使他们注心于观察,在更短的时间内确定构图,抽提到自己想要的画面。事实上,历史上留下的诸多人文提影杰作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定焦镜头拍摄的。

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

人文摄影,对于相机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1.镜头选择

  在开始一次拍摄行动前,需要根据所选的题材和现场条件选用适合的镜头。比如你在情人节的街头,想抓拍几位在花市为女友买花的男孩、70-2000集头通常会是不错的选择。整体来说,长焦头活合在从较元的距离捕捉画面,同时小景深可以滤去不必要的视觉干千抗广角头则适用于狭小的空间,拍出的照片视角广、最深大,信息含量丰富;中焦镜头介于两者之间,更接近于人眼的视觉习惯,可以更忠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

  2.让相机时刻保持在拍摄状态

  人文摄影师大多有一个习惯:在空闲时间将相机调整到适合拍摄的状态。在拿起相机开始一轮拍摄前,或两次拍摄之间的空闲时间内,将曝光模式调至A挡(或P挡,视个人习惯而定),将感光度调至合适状态(室外通常为100,室内视环境需求和相机性能而定,通常为400到800),自动白平衡,然后检查电池是否电量充足,存储卡是否有足够空间,最后,不盖镜头盖,保持开机。不盖镜头盖顶多磨损UV镜,换一块也不贵,要是丢失了一张好照片,搞不好你会后悔一辈子

  这些步骤看似烦琐,却能保证你在任意时刻抓起相机都能立即投人拍摄,为迅速抓拍提供了可能。尤其最后两条,保持开机,不盖镜头盖,几乎是所有人文摄影师心照不宣的移密。数码单反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极少,因此保持开机,对于电池电量影响很小,带来的便捷却是极其明显的。不盖镜头盖会使镜头的保护难度加大,这一点可以用加装UV镜和遮光罩的方法来获得一定改善,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好的方法。考虑到可能因此多拍到几张好照片,这种牺牲也是值得的。

  3.拍提模式

  在白天室外拍摄中,由于不同环境亮暗差别较大,通常使用A挡进行拍摄(新闻摄影师更多会选择P挡)。在非逆光情况下,使用评价测光能获得不错的限光效果,逆光情况则可以使用点测光。对于对焦系统较为出色的机型(如佳能7D、1D,尼康D3008、D4等),可选用“自动对焦点选择”拍摄,而对于对焦系统相对较弱的机型(如佳能5D、60D,尼康D5100等),则推荐使用中心点对焦,这样可以较好地保证对焦速度和精度。对焦模式一般选择单次对焦。

  室内环境通常光环境较为统一,可以使用M挡进行拍摄。评价测光。光环境较暗时推荐使用中心点对焦以提高对焦速度和精度。拥有全时手动对焦功能的镜头还可以在完成对焦后进行轻微调整,使对焦更加精确。

  4.白平衡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校正,是为了在不同光源下让相机呈现正确的色彩,避免照片出现偏色。在白天室外拍摄的情况下,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喜欢更为温暖的色调,则可以选用“阴天”白平衡。

  室内的拍摄就不那么简单了。室内照明所使用的白炽灯色温很低、光线偏暖,这时候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若想保留白炽灯温吸的光环境,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想削弱这种黄色,可以选用“白炽灯”白平衡模式,这种模式色温较低,可以对灯光效果做一定程度的校正。最为准确的方法其实还是自定义白平衡,这种方法可以对现场光色温起到完全的校正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准备一张白纸(或灰卡),在光环境下将白纸充满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在机身菜单内进行白平衡注册,相机会记录现场光环境下的色温数据。这时将白平衡模式调至“自定义白平衡”,再次拍出的照片色温已得到完全校正,荧光灯色温很高、光线偏冷,但校正相对容易,通常使用自动白平衡或荧光灯白平衡即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人文摄影,对于相机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人文摄影,渔夫和农夫,你更倾向谁?

  做渔夫还是做农夫

  说起“人文”,你脑海里也许立刻会浮现出迎风飘舞的藏族经幡,或者非洲饥民的苦难,亦或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

  没错,这些场景的确是许多摄影师梦寐以求的拍摄题材。米兰昆德拉曾说“生活在别处”,那么摄影是不是也必须“在别处”呢?难道说只有跋山涉水、远赴重洋,オ能“摄影”,オ能“人文”吗?

  在现代摄影术的诞生地一法国,很多摄影师都日复一日地拍摄着他们深爱的巴黎。比如拍摄风格诙谐幽默的人文摄影大师杜瓦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拍摄巴黎,并且从未离开,甚至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很长一段时间都只在周末外出拍摄。但是,他拍摄的“市政厅广场之吻”、看画的夫妇、淘气的学童,现在都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照片和巴黎最畅销的明信片。看看你的身边,你生活的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人与人之间又是如此不

  同。换个角度看看你的生活吧,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都可以摄入取景框。有个自称“不喜欢出差”的摄影师曾经告诉笔者,拍摄有深度的专题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绝对会从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寻找题材,因为这样不仅占尽主场优势,

  而且可以长期追踪,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将人文摄影师分成渔夫和农夫两类:渔夫每天出海,却并没有太明确的目标,他出海时并不知道今天要撒几次网,撒了网是否就能打到鱼;而农夫呢,他每天只琢磨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但经过他的精耕细作,秋后的收成往往不错。其实,摄影师并不一定非要到“他多”才能拍摄出好作品,没有明确目标的采风就像渔夫打渔,有可能收获颇丰,也有可能空手而归。而“耕田”则要踏实得多,总是能给你不错的回报。我们建议,刚刚起步的爱好者还是先做好农夫,着眼于身边的小事,脚踏实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收成”。

人文摄影,渔夫和农夫,你更倾向谁?

今天关于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广州宣传片制作的资讯请关注匠心文化。

视频参考资料来源:人文摄影,对于拍摄器材选择有哪些要求?

[版权声明]

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欲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www.ou-b.com/spps/gov_2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