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风光风景拍摄时间的选择风光风景拍摄时间的选择1.黄金时段一一日出和日落前后如果你是一位階爱拍风光的摄影爱好者,你一定听过这句话:拍风光,清晨和黄昏出去拍就可以了,其他时间,你大可以把相机收起来,干点別的事。这句话已被广大风光提影师奉为主泉。虽不
1.黄金时段一一日出和日落前后
如果你是一位階爱拍风光的摄影爱好者,你一定听过这句话:拍风光,清晨和黄昏出去拍就可以了,其他时间,你大可以把相机收起来,干点別的事。
这句话已被广大风光提影师奉为主泉。虽不全面,在相当程度上却是復有参考价值的,尤其对于初学者,只要避循这一准则悉心练习,便能在较知的时间内拍出不错的风光习作。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晨昏”为什么更适合拍风光的问题。
我们知道,摄影归结起来是“光的艺术”,那么,用什么光进行拍摄就是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平时我们会有体会,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很漂亮的风景,拍出来却平平无奇,看看那些专业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却是如此地吸引人。这里面除去构图外,光线便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多数人旅游时,会在正午附近到达景区,同时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拍摄,但专业摄影师却往往等到黄昏时间才进行拍摄。除却晨昏外,一天中其他时段的光线大多过于强烈,且太阳位置较高,光线角度大,在这样的光线下,景物的大部分面积都被强烈的直射光照亮,并且明暗对比强烈,使得眼前景物的色彩过渡、层次感和空间感都极差。
而晨昏的光线则正好相反。这时候太阳的角度低,光线较柔和,且由于大气对阳光中蓝紫光成分的散射导致到达地面的多为波长较长的红黄光,这样暖黄且柔和的阳光照射在景物上,就会呈现出饱和而细腻的色彩,而低角度的阳光会赋予景物均匀而自然的明暗变化,使景物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在这种光线下拍摄风光自然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晨昏的光线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应用,即以光束为拍摄主体或重要造型元素进行拍摄(物理上称为丁达尔现象)。柔和的暖色光容易和周围的景物融合,拍摄出极富戏剧性和神秘感的风光照片。这种特殊的光效果,是其它时段的光线所无法提供的。
当然,晨昏的拍摄只是一种更利于拍出“唯美”照片的拍摄方法,却绝对不是拍摄风光的唯一途径。不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依然鼓励“遵守”和“效仿”,毕竟只有先人法,オ有可能习得脱法,最终达到自由之境。
2.正午阳光也有用处
风光大部分情况下是要晨香的时候拍オ好看的,但总免不了意外,有些地方还非得正午的阳光照着才好看,早了晚了它都不买账如果你是个旅行达人,这种情况应该并不少见。
先来说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峡谷。峡谷通常只在正上方有开口,因而谷底必须在正午时分才能照到阳光。
正午阳光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比之没有阳光或者阴天,还是略有优势的。并且正午阳光相对于岩壁而言是侧光,摄影师从下往拍则是逆光,这样的光型对于风光的拍摄还是颇有帮助的。
再来就是奇特的变色湖了。如四川的九赛沟和新盟赛里木湖,都要在强烈的阳光下才能显出鲜艳的色彩若是阴天,或晨香的阳光下,则水面一片暗灰,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实在是无甚可拍之处。若不曾事先了解,非要等到黄昏才认真拍摄,必是要错过大好风景的
风光拍摄的前景选择和空间感的体现
摄影就是用二维画面再现三维空间,因此如何在照片上表现出被摄物的空间感和深度感显得极为重要。创造照片中深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摄入有利的前景。配合广角镜头,此时的前景就为观众的眼睛创造了一个“带入点”,将观看者拉入场景中,赋予画面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例如岩石、一朵花、人造物体、树木等都可以成为这个“带入点”,只要和画面和谐就好。
但是这样做会使画面中部的景物看上去空洞,缺乏趣味。所以一般采用低角度和稍带仰角的角度拍摄,从而压缩了中间部位的距离,构图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空白空间,再配合上小光圈(F16或F22),对焦到场景纵身范围的三分之一处,以此获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1.利用线条的透视效果
汇聚的线条加强透视的延伸效果,而且往往比照片中其他视觉要素所产生的纵深感和距离感更为强烈。
但是要注意,拍摄方向决定着画面是否产生线条透视,而且影响着画面表现的空间深度。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画面线条多见于平行,从而缺乏线条透视方向和力量。如果采取斜侧面方向拍摄,画面就会产生明显变化。央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汇集点放在画面中央,它的透视效果就不如把汇聚点放在偏离画面中央的某一点上。其实能够体现纵深感、空间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影调对比、重叠结构的景物、利用焦距和视角,或者色彩的对比等等。但是艺术造型并不是要求人们使用一个模子,也不是每幅画面都必须有深远的空间感、真实的体积感、纤毫毕现的质感。相反,有时候需要打破这个规律,如拍摄时用长焦距、平角度来压缩空间,不重视画面中景物前后大小对比,造成某种特殊的空间效果。有时还可舍去物体立体形状和表现质感,造成某种意境,追求某种特殊的画面效果。
2.利用不同的光线
光对空间和深度感的主要影响在于光位和光质。喜欢摄影的人都知道顺光不利于表现空间和质感,所以在拍摄风光摄影时也不例外,最好选择在侧光和逆光照明条件下拍摄。景物呈现在这种光线下,近暗远亮、近浓远淡,画面有了明显的暗亮过渡层次的变化。由于逆光照射,每个物体外部有了明显的轮廓,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由于介质作用,逐渐淡化、朦胧。选择光线的同时,更是要选择时间,一天中早、晚时刻,光线人射角度低,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
下图是在清晨时分,侧逆光的条件下拍摄的。由于光线的角度,画面的浓度由近及远慢慢减淡,近处是绿色,中间是黄色的晨光,而淡蓝色的天空在远处。这样画面中有光线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化,还有冷暖的变化。画面生动而有生机,且附有诗情画意。
逆光下的风光更有魅力,景物轮廓感强,形式感强。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人的逍遥与自由。河水中泛着的点点光斑与天空中依稀间透露出的阳光逼相呼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利用不同气候
这里的不同气候特指一些阴雨或者雾气浓重的天气。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画面会因为雾气的虚无与实景的清晰将层次拉开,较之晴天而言,清晰度会更加强烈。
正如这幅雾景中的薰衣草花园,作者选择俯角拍摄,并选择颜色较鲜艳的薰衣草田作为前景,浓度因为雾气而慢慢减淡。画面的远处隐约间能看到一些树木,由远及近、由浓减淡,意味十足。
风光拍摄之灰色彩的视觉享受
这里所谓的灰色彩是指黑白风光摄影。黑白摄影提供了另一种观看世界和记录生活的方式。无论是风景写真、人文纪实,或者旅游见闻、动物留影,黑白摄影都可以让你在平淡中看出不一样的趣味。你可以眼莎莉·曼(Sally Man)一样,让自己的小女儿展露出超越年龄的思想,也可以效仿爱德华·韦斯顿(Edwar Weston),使青椒留下雕塑般雄浑的身影。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用相机贴近战争,表现出人类最深沉苦痛的悲哀,而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却让自然风光变成了完美无暇的世外桃源。只要相机在手,你就有了探索真实世界的通行证。
1.创造不同质感
通常当ISO值高于400,便可称之为高感光度,当现场光源亮度不够,在无法开大光圈、又没有三脚架辅助的昏暗环境中拍摄时,用高感光度以取得效果上相对理想的照片。然而,高感光度往往也就意味着噪点的增多,如果你合理利用这些噪点,那么画面将增添一抹特殊的怀旧气息(增加了一层颗粒,增添了不少历史感)。
如果你采用低于ISO200的感光度拍摄照片时,画面细腻柔和且层次丰富。ISO25或ISO50的胶卷和三脚架曾经是胶片时代职业风光摄影师的最佳组合,尤其是当拍摄对象完全静止,且光照很好。特别是使用大画幅相机,好的胶卷可以制成品质高的照片,如果你把照片放大成巨幅作品,也不会失去层次。细节的真实还原为观看者近距离研究拍摄对象提供了可能。
2.让天空唱主角
头顶的天空完全可以像脚下的大地一样充满整个画面,效果也会非常棒。厚实的云层或正在形成的风暴都可以作为生动有趣的风景。曝光上一定要小心,蓝天的正常曝光可以转化为普通黑白影调。同样的,乌云老布的天空也并非是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么暗。如果你对天空的表现很感兴趣,那么就应当准备好滤色镜。黄色滤色镜主要是表现“白”到“中灰”的天空影调,红色滤色镜主要表现“中灰”到“深灰”的天空影调。
偏振镜也是很好的影调调节器,它不仅可以同红色滤色镜同时使用,而且使蓝色天空的影调表现为黑色。同时它也不会影响画面中其他景物的表现(尤其是暗部层次的表现),这对风光摄影十分重要。
3.雾涌与河流
散射光的雾天是表现空气透视的最好时机(当然小雨或浓雾天气也如此)。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反光伞罩在景物上,没有明确的光照角度,也没有很明显的暗部投影。但由于反差如此之小,在雾天拍摄大场面风光时,很容易出现发灰的感觉,所以最好以深色的景物做前景,同时,在冲卷显影时,可以考虑适当地延长显影时间,增大反差。
之所以会选择河流来谈,首先是它具有很美、很流畅的曲线,如采用快门1/60s拍摄时,河流的动感立刻跃然纸上。其次,河流同雪景一样,如果表现为中灰影调会显得很脏,视觉效果不好,且河岸的颜色较深,“白”与“黑”就不能完全地兼顾了。因此在拍摄河流时,最好选择逆光和顶光拍摄,即保证河流的白,又控制河岸的深,并且河流还能如编织物一样将画面贯穿起来。拍摄河流时,应慎用偏振镜,如果使用了偏振镜将水面反光消除或减弱,那么河流的影调就会表现为中灰,甚至深灰了,因此一定要小心!
今天关于风光风景拍摄时间的选择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广州宣传片制作的资讯请关注匠心文化。
视频参考资料来源:风光风景拍摄时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