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人物专题片拍摄需要注意的七个事项人物专题片拍摄需要注意的七个事项一忌“歪七扭八”如果我们拍摄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等分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斜,这种“歪七扭八”的画面,十分难看。有些媒体人习惯了用肩部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部是大约15度的斜面而不
一忌“歪七扭八”
如果我们拍摄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等分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斜,这种“歪七扭八”的画面,十分难看。有些媒体人习惯了用肩部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部是大约15度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部找水平的办法是不靠谱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等分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
当对画面中的角色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角色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全局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角色目光往右边,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像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当画面中的角色目光面向一侧是,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角色目光的前面,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角色脑后,把角色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三忌“横线切脖”
拍摄角色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廓线,往往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角色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
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角色肩部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角色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四忌“顶天立地”
有些电视画面中的角色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廓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登登,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观赏习惯。
五忌“缺边少沿”
“缺边少沿”是指拍摄全景图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廓线被挤出画内。有的会场全景图,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全景图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图不全。
拍摄中的全景图“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图,“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图。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画面中的外轮廓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六忌“顾此失彼”
我们经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缘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媒体人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媒体人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内,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七忌“头重脚轻”
有些摄像媒体人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
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媒体人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人像拍摄,对摄影器材的选择要求
在器材的选择上,不同需求的人像摄影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性的,这种共性主要体现在对镜头的选择上一不管你采用何种机身和拍摄介质,大光圈、中焦段的镜头都是必要的。
足够大的光圈对人像摄影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你多么看不上所谓的“糖水片”,抑或对简单粗暴的虚化背景感到厌倦一但你必须承认,简化画面元素、突出人物自身特点,是所有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
此外,大光圈镜头在制造前景、丰富画面层次时经常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适宜的焦段也是器材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般的人像拍摄大都会选择35mm、50mm、85mm等几个中焦段定焦镜头。除了大光圈的考虑,中焦段的距离也比较适合模特和摄影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摄影师需要不断通过脚步移动来调整焦距,往往在拍摄时会更加勤奋,与模特的互动也更多情绪也更饱满。
在此重点提一下50mm定焦镜头,也就是所谓的“标准镜头”。一般来说,标准镜头的视角和透视变形是最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的,用它拍摄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真实亲近的视觉观感。而正是由于其真实亲近的影像特性,各厂商50mm标准镜头的产量上都比较大,使得同厂商的50mm定焦镜头往往较其他焦距的定焦镜头售价更低作为人像摄影初学者来说,最大光圈14或者1.8的50mm镜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像70~200mmー类的长焦镜头在人像拍摄中偶尔也会用到,除了极浅的景深,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压缩画面内元素,使构留更加紧凌,同时由于镜的枕形騎变的原因能让模特显得更瘦一一不过为此放弃眼模特搭交流的机会,你愿意么?
而人像摄影对机身而言要求则简单很多,感光元件的大小决定了镜头是否能发挥出它全部的能量。不过面对非专业的模特,一些便携设备住往能消除她们对镜头的恐俱,微单或者有大光圈定焦镜头的卡片机(如理光GRD系列、松下LX系列)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微单目前也已经成为比较主流的街拍设备:小巧的体积、不输单反的画质、动感的外形,都让它受到时尚摄影师们的青睞一事实上,采用硕大的单反相机和夸张的长焦镜头进行“创作”,本身不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么?
另外必须提及的是胶片。抛开昂贵的胶片和经典的器材等发烧友关注的所谓热点不谈,作为一种成熟的拍摄机制,数码单反的CMOS虽然在画质上已经能够做到和胶片非常接近,但胶片自身出色的质感、宽容度以及对细节的记录能力,还是大多数非专业数码相机难以企及的一除非你愿意为一两张照片在电脑前花整天的时间做后期,或者想方设法去弄一台尼康D3xー类的神器还有若干毒得你晕头转向的镜头。
出于对摄影器材的新奇感,采用胶片进行人像拍摄,往往能让被摄者更加专注和投入。此外,胶片拍摄时需要不断过卷,也容易让模特在摆姿时产生良好的节奏感。
人像拍摄,模特摆姿有哪几种?
模特可算是人像拍摄中最重要的元素了ー一看看你身边,有多少摄影师奔着模特走上了单反穷三代的不归路。事实上,除了摄影师在构图、角度、色彩等方面的选择,模特自身的素质和特点也直接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层次。我们在此分两个层次来讨论模特摆姿的问题:一是以服务模特、发现模特自身素质为主的拍摄,其二是以摄影师创作为主、讲求风格塑造的拍摄。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非专业的模特而言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时候,需要摄影师明确告诉被摄者怎样的姿态是“" Fashion"" Shining"“ Bling Bling”的。其实对摄影师来说,无论选用哪种体态,都是为了让模特展示出更美好的身体曲线,让脸看起来更瘦,而腿更修长。
1、站姿
最常见的姿势。站姿的优势在于人物全身曲线的舒展,容易体现出动作幅度。站姿比较适合
下肢修长,身体比例较好的模特使用。
站姿的要点在于尽量让模特把重心放在某只脚上,避免姿态僵硬古板,头部、胸部、胯部三个面尽量不要平行。此外最好为模特设计一些手部的动作,以丰富画面气氯一一当然,如果你
的模特下肢不够修长,你还得做好后期很动一刀的准备。
2、坐姿
常用姿势之一。坐姿的表现很像景别里的中近最,主要强调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表情,同时
以下半身进行呼应。
坐姿的要点在于尽量不要让模特小腿和手的呼应过于对称,容易显得死板。
3、躺姿
躺姿在表现模特轻松愜意的感觉时也时常用到。躺姿不适合骨较大、身材偏宽的女模特使用,
容易使画面显得紧张局促一一当然你也可以为她配上一支超广角镜头。
在躺姿的拍摄中,侧躺较平躺更为常见,而两只手的位置务必根据躺姿的角度变化灵活调整,以丰富画面构图。
4、蹲姿
蹲姿主要适合可爱但身材不高的模特,以凸显纯真可爱的效果。
蹲姿和坐姿相比,除了突出了模特腰部的曲线往往让画面下半部显得较“重”,而上半身略显单薄。
尽可能在拍摄时找一些植物或者道具作为前景,往往能有意外的惊喜。
5、动态姿势
主要、跳等运动中的姿势,在写真中也时常用到,以摄影师抓拍为主。
它的要点在于摄影师务必通过各种方式,尽其所能地强化动感:侧面的角度、剪影的使用、水平线的打破形变都可能用到一当然,也可以让模特刻意放慢动作,以提高抓拍的成功率;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蠢,但差上无敌兔(住能5 D Mark II)这样的对焦系统你偶尔也只能认栽。
知识补充:手的摆放
其实无论哪种姿势,都主要是针对模特下半身的变化而言的一实际上,模特的手在大多数时候往往是结构画面的点晴元素。
一般来说,手的运用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平衡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手会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使人物姿态和画面处在稳定的状态。
其次是塑造情绪,比如将手放在嘴上、头部、胸口,所产生的情绪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作为最灵活也是最复杂的体态元素,处理好手的姿态,基本上对于模特体态的处理就比较成功了一一或者你至少可以通过裁剪,得到一幅可能不够惊艳,但至少是工整的图片。人像摄影需要模特和摄影师块儿动起手来。
今天关于人物专题片拍摄需要注意的七个事项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广州宣传片制作的资讯请关注匠心文化。
视频参考资料来源:人物专题片拍摄需要注意的七个事项